长期以来,经销商与零售终端尤其大卖场的关系,始终是业内关注的焦点。
自1995年以法国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,它们推行的大卖场,凭借应有尽有的产品品类和天天低价的形象,受到消费者的喜爱。大卖场也成为了各品牌争相入驻的平台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大卖场在零供关系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,进场费、条码费、促销费等各种费用,使得合作经销商叫苦不迭。
最近几年来,在便利店、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冲击下,大型商超发展进入瓶颈期。新形势下的零供关系是否发生了改变?经销商如何看待?
长期以来,经销商与零售终端尤其大卖场的关系,始终是业内关注的焦点。
自1995年以法国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,它们推行的大卖场,凭借应有尽有的产品品类和天天低价的形象,受到消费者的喜爱。大卖场也成为了各品牌争相入驻的平台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大卖场在零供关系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,进场费、条码费、促销费等各种费用,使得合作经销商叫苦不迭。
最近几年来,在便利店、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冲击下,大型商超发展进入瓶颈期。新形势下的零供关系是否发生了改变?经销商如何看待?
01
卖场式微,但仍处于绝对强势地位
今年6月12日,沃尔玛一天关闭了3家门店,分别是福州联信店、福州五里亭店、天津和平路分店。而在之前的三个月内,它已经陆续关闭了11家门店。
这是大卖场在我国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。
尽管大卖场经营状况堪忧,但业内多位经销商反映,在当前的零供关系中,这一平台仍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。
王志彬作为资深冻品经销商,渠道以商超为主。对于零供关系,他的感受极为深刻。“进店费、促销费、条码费等费用名目繁多,成了经销商的巨大负担。”
他介绍,经销商在厂家和商超中间是两边垫款。“从厂家拿货,(经销商)要先付款;在超市卖货,(经销商)要先铺货,几个月以后才能回款。经销商资金压力特别大,承担风险也很大。”
他坦言,最近几年,商超生意确实有所下滑,大卖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却未改变,“大卖场仍高高在上,经销商还是弱势群体”。
对与商超的关系,王志彬感觉到的是“一切如旧”,市级经销商的感受则是“变本加厉”。
周口一位经销商介绍,近几年,随着数量增多,当地超市间的竞争日渐激烈,生意有所下滑。这种情况下,超市和经销商的关系不仅没有缓和,反而激化了:“有些商超不想办法和经销商抱团取暖,共同渡过难关,反而变本加厉地压榨经销商,延长账期,增加费用。”
在上海品食客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军看来,经销商和大卖场互相博弈,仍是当前零供关系最常见的状态,“要么商超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,要么经销商凭借手中的众多品牌,客大欺店”。
他分析,前者常出现在一二线城市,后者则多出现在三四线市场。其实经销商和超市是“合则两利,分则两伤”的关系,“只有平等才是良性关系的基础”。
点评:传统卖场处境堪忧,盈利模式待调整
北京超市供应企业协会是一个专门服务零供关系的第三方组织,自2015年成立以来,帮助解决了多起零供纠纷。该协会会长姚文华表示,当前,大多数大卖场与经销商之间是一种不健康的关系,“大卖场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,经销商仍是绝对的弱势群体”。
大卖场收取的各种费用,给供应商造成很大压力,同时也将很多好产品拒之门外。
好产品必然要用好原料,这使得产品成本增加,利润空间缩小。为了挤出这部分费用,有些企业就以次充好、偷工减料,最终给消费者提供价高质次的产品。消费者购买后,体验不好,去超市的次数减少,导致超市生意变差。超市继续压榨上游供应商,供应商则提供更差的产品,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。
姚文华认为,当前,传统大卖场已经进入了“生死存亡”的时刻。“沃尔玛已经关了好多家店,家乐福、麦德龙等大型卖场的销量也呈下滑趋势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大卖场不改变态度,不转变思路,下一个倒闭的可能就是它们。”
他介绍,早在2011年,国家五部委就印发了《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方案》,对超市、百货店等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进行清理整顿。工作方案明确:除按有关规定收取的促销费外,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的其他所有费用均应纳入清理之列,其中包括合同费、配送费、节庆费、店庆费、无条件返利等。
而当前,随着进场费越收越多,商场超市向入驻品牌和供应商收取的各种费用,已成为主要盈利来源。
据了解,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零售商虽然也经历过“收取进场费牟利”的阶段,但该模式目前几乎已被摒弃。
02
一些商超尝试新模式,与经销商抱团
相对于很多仍在走老路子的大型商超,目前也有一些商超开始尝试新的经营模式。吴军介绍,在国际大都市上海,部分商超已经开始反思和经销商之间的传统博弈模式,转向抱团取暖,共同协作发展。
而据姚文华了解,当前大型外资商超仍然高高在上的时候,一些本土商超意识到传统零供关系的弊端,开始做出改变。北京本土大型零售代表——物美集团就是其中之一。在北京超市供应企业协会的推动下,物美集团正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的供应链生态模式。
而在河南南阳,一些商超也已开始进行尝试。据当地经销商李双江介绍,他和部分商超客户尝试了新的合作方式:他从厂家拿货,给自己留足合理的利润空间后,将产品直接卖给超市,双方银货两讫。超市收货后,自己确定产品利润、促销方案等。整个过程中,李双江只负责简单维护,不直接参与经营,超市自负盈亏。
在他看来,这种方式是一种双赢。对经销商来说,既保有了合理的利润空间,又不需要忍受漫长账期,以及进店费、条码费等费用,经营负担大大减轻;对商超来说,传统的经营方式利润空间有限,而采用买断式经营,超市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,自主决定产品价格,是否进行促销活动,从而获得更可观的利润。
点评:买断式经营,值得经销商尝试
王志彬认为,超市买断经营权,算是零供关系的一种新尝试,确实比传统的更好一些,对于经销商来说尤其值得一试。
姚文华分析,敢于尝试这种模式的,应该是一些中小型连锁超市,很多大型超市或许不敢轻易去试。因为它们已经失去经营能力,可以提供给经销商的仅剩下平台了。早期,大型商超都是具备经营能力的,只是后来有些通过收取各类费用,发现了更快捷的赚钱方法,导致经营能力缺失。
“超市,从传统意义上来说,是一种经营场所,应该由此获得利润。然而当前的情况是,很多超市已成为一种金融场所。”
姚文华解释说,在工作中,他曾经调解过这样的案例,有一家大型超市收了多家供应商的进店费后,拿着这笔费用去购买金融产品,导致双方产生矛盾。“有些超市已经成为了一个金融经营企业,这是很可怕的。”
03
微商渠道兴起,经销商尚处于摸索阶段
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,速冻食品的销售渠道呈现出多样化,电商和微商均属此类。这类渠道进入门槛很低,经营者众多,经销商又是如何看待与其关系的呢?
信阳经销商高伟曾尝试过电商渠道,他周边也有一些客户做电商。在他看来,电商对于很多经销商来说,仅是多了个分销渠道,它与经销商的关系要简单得多,“就是供货和卖货的”,微商群体更是如此。
“社区微商,一般先确定需求量再来拿货,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,不存在账期问题,也很少有需要送货上门的,是一种高频次、小批量的销售方式。”高伟说。
除了给微商供货外,去年10月开始,他通过饿了么等外卖平台销售冷冻水饺、手抓饼等产品。当时,天气开始转凉,再加上他给了外卖骑手一定补贴,销售情况很不错。最多的时候,外卖平台上水饺日销量达到十几箱,是超市同期销量的好几倍。
春节后,这种情况开始改变。首先,气温升高,配送难度增加;其次,没有补贴后,外卖骑手不愿意接单了,就这样高伟关于微商的首次尝试宣告失败。
一方面是微商供应商,另一方面是实体店供应商,二者会不会起冲突?高伟坦言,这期间会有一定冲突,不过因为当前微商整体销量较小,目前冲突并不明显。另外,从消费群体来看,微商客户多为年轻人,实体店客户多为中老年人,所以二者冲突不大。
微商客户之间是否会出现冲突,甚至价格战?高伟表示可能性不大。“每个微商服务的范围是周边几个社区,不同微商的交叉客户有限,很少出现竞争情况。另外,微商群体以宝妈为主,她们的目的就是赚点零花钱,赔钱的生意肯定没人干,所以很少会出现为了抢客户,降价销售的恶性竞争行为。”
点评:零供关系简单,但提出很多新考验
一位业内人士认为,和费用繁多的线下渠道相比,线上渠道的零供关系确实简单得多,甚至很多处在简单的供货卖货阶段,连后续的服务都很少涉及。原因在于,当前线上渠道威力尚小,影响力未凸显,不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关注度都不够。
他提醒经销商和厂家,微商渠道的影响力正在增强,如何把控产品价格体系,避免线上线下产品价格冲突,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“毕竟,线上渠道不存在进店费、条码费等费用,成本要低一些。在这种情况下,线下渠道如何和线上渠道竞争,如何保证线下渠道的利益,是不可回避的问题。”他了解,目前已经有部分前瞻性企业,开始根据渠道的不同,对产品规格和包装形式等进行区分,避免自家产品“打架”。